央廣網北京8月2日消息 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報道,在一些大型運輸集團的內部,曾有一種名為“安全統籌”的業務,它以互助的形式,為公司的車輛提供額外保障。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車輛的風險保障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事故糾紛,維護了社會穩定。這一原本充滿公益色彩的業務,為何逐漸變味,甚至淪為一些企業非法盈利的工具?總臺經濟之聲推出系列報道《“高仿車險”灰產調查》,本期關注:互助公益變成非法盈利,“車輛安全統籌”的成長之殤。

 

公然對外招攬業務 部分企業涉嫌非法從事商業保險活動

2012年7月,《國務院關于加強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意見》(國發〔2012〕30號)文件中明確提出,“鼓勵運輸企業采用交通安全統籌等形式,加強行業互助,提高企業抗風險能力”。多年關注車輛安全統籌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根據國務院2012年的文件精神,它要由商協會牽頭,建立企業安全互助平臺的意見,也就是說可以內部做安全的管控。安全管控有很多形式,保險只是一種形式,再保險也是一種形式。所以在鐵路行業和漁業里,都有統籌的概念和實踐。”

國務院相關文件截圖

然而,這樣的政策支持在一些企業眼里,卻成了向社會化、商業化轉變的契機。他們以“某某汽車服務公司”“某某安全統籌”等名義,搖身變出“高仿車險”公然對外招攬業務,甚至打著正規商業保險公司旗號進行社會化銷售,承諾剛性賠付,涉嫌非法從事商業保險活動。業內人士介紹:“統籌并不是一個新事物,只是因為有一大批統籌做得不好,所以導致大家對統籌實際上是有一些偏見的。”

購買車輛安全統籌的車主,有的是因為不清楚統籌互助與車險之間的區別,有的是被低價所誘惑,還有的是因為風險系數較高而被商業保險公司拒保。

近年來,車輛安全統籌業務之所以激增,一方面是因為它與正規保險存在巨大價差。海南海口網約車司機李師傅向記者反映,如果購買正規車險,營運車輛比非營運車輛要貴一倍。因此,主動甚至組團購買“高仿車險”的大多是營運車。“如果是營運車輛,保險費要比私家車保費貴一倍。比如說私家車買3000元,我們就要6000元;私家車交強險是900元,我們交強險是1800元。交強險和商業險都翻倍。”

同時,“高仿車險”亂象也折射出營運車輛普遍面臨的投保難題。2020年車險綜合改革實施后,保險公司車險保費下滑、賠付率上升,強化了對業務品質的要求。部分險企出于風控考慮,對營運車輛投保增設門檻、上漲保費,甚至以系統升級無法購買或公司相關業務額度有限等理由拒保,導致不少高風險營運車輛的車主在無奈之下,轉向了車輛安全統籌。他們明知這是一條不歸路,卻因為保費的壓力,不得不鋌而走險。李師傅說:“保險公司大,客戶多,不稀罕我們這些網約車,意思就是不賣。就只能買交強險,商業險保險公司不賣給你了,開車就要小心一點。”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某險企車險業務員,也向記者印證了這種限制。

記者:“你們平時有類似大貨車不接單、不給保的情況嗎?”

業務員:“我們限制噸數,大貨車還要看營運性質。您行駛本應該會寫是營運貨車還是非營運。”

記者:“哪個是給保的?”

業務員:“保兩噸以下,非營運的。”

記者:“營運的不給保是嗎?”

業務員:“營運的就得具體看核保情況了,有時候會限制承保。”

問題公司猶如“百足之蟲 死而不僵”

在營運車輛保險領域,保險公司設立了一定的投保門檻,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司機們的保險選擇。一些地方的營運企業,車險通常交給有合作關系的保險公司統一辦理,這也導致司機們在保費調整時幾乎沒有議價空間。司機鄭師傅說起這事,感到十分無奈:“我們的保險是出租車公司統一管的。公司就給我們發一個通知,新車開到第三年,從2023年1月1日開始,保費要上調28%。比如,本來保費10000元,下一年就是12800元。我們肯定不干了,就去買其他保險公司的。但是其他公司也不賣給我們,說不受理出租車這塊業務。回來投保又要漲價。我們沒辦法,就去買統籌了。”

正因為保險市場在服務特定群體時存在此類問題,給“高仿車險”騰出了野蠻生長的空間。甚至一些陷入糾紛的安全統籌企業,“改頭換面”之后仍在招搖撞騙,一些問題企業設在全國多地的分公司仍在存續運轉,可謂“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海口網約車司機李師傅說:“本來統籌就不合理,是掛羊頭賣狗肉。大家把錢出到一起,誰出險就拿那個錢出來賠給誰。錢由一個人管,那個人帶錢跑路,那你找誰?”

安全統籌風險提示不斷 “重提醒”卻“缺監管”

早在2022年8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就發布風險提示,明確指出安全統籌業務并非保險業務,相關經營者未取得保險業務經營許可,不是依法設立的保險公司。消費者購買后發生事故,一般按照合同約定賠償,一旦出現糾紛,只能通過訴訟解決。此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要求相關保險機構加強管理,防止保險代理人、工作人員參與機動車輛安全統籌業務,防范違規開展類似業務的情況發生。而最近,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福建監管局也發出了提醒:“我局也注意到機動車輛安全統籌相關問題,我局在職責范圍內已經積極采取措施,指導廈門轄內保險行業協會及各保險公司采取多種方式向廣大車主提示機動車輛統籌的風險。在此也向廣大車主提示,機動車輛安全統籌并非保險,請大家注意鑒別,以防范風險。”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關于機動車輛安全統籌的風險提示

雖然風險提示不斷,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廣大車主的認知,但消費者需要維權時還是遇到“踢皮球”,找不到負責處理投訴的部門或機構。“重提醒”和“缺監管”之間的關系成了“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公安部最新數據顯示,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到4.4億輛。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交強險參保機動車數量達到3.37億輛。機動車總量與參保量之間的差值,既有保險意識的不足,也給車輛安全統籌灰色產業留下了群魔亂舞的空間。

車輛安全統籌出現以來,因為缺乏有效監管,被不法企業鉆了空子,已經越來越背離初衷,這不僅損害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對保險行業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威脅。我們呼吁有關部門在監管安全、風險管控、服務保障等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夯實市場運行基礎,這不僅是對一個行業的救贖,也是對無數車主的關愛,更是對美好生活的守護!

編輯:裴悅婷
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